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園林知識|園林科技 | www.www.hao543.cn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日本古典名園賞析之東院庭園和神泉苑
東院庭園在奈良平城宮遺址處,是奈良時代(711-794)的皇家園林,因在平城宮的東部,又稱東宮,孝謙天皇和稱德天皇稱為東院。稱德天皇建玉殿,并在此舉行宴會,光仁天皇時稱為楊梅宮,圣武天皇稱為南苑。自從桓武天皇(737~806)遷都京都后,東院庭園隨平城宮漸毀。1967年后,日本考古學家多次進行考古,發(fā)掘庭園遺址。1978年被定為日本特別史跡,1992年被定為特別名勝,1993年開始恢復,1995年建東北角建筑,1996年完成北側(cè)的木板墻,1997年完成主體建筑、平橋和反橋,1998年西面建筑和南北向木墻全面完成并開放。 現(xiàn)園東西寬60米,南北深70米,全院圍以土墻。園林以水池為中心,水池岸線曲折,東北方向伸出水灣,似為來水,其實在西北方向又有曲水作為來水。南岸、東岸、西岸各有一個半島,周圍沿岸皆用鵝卵石鋪成洲浜,臨水置景石。池中的中島南北無橋,但與北岸主體建筑同處一條南北軸線上。中島用鵝卵石鋪成,植孤松一株,岸線曲折亦置景石。 池北建筑為唐式,兩坡頂,五開間,南北向,高床式,四面出檐廊平臺,四周欄桿圍合,紅柱、黑瓦、白墻,東西兩面山花用檁條遠遠挑出,三個開間有圍合,二個開間不圍合,十分奇特。主體建筑的東面架平橋,橋為木制,紅色欄桿,與建筑一字排開,其間隔一觀景平臺。水池東北角建拱橋,成為水口的鎮(zhèn)水橋,在日本稱為反橋,也是木架拱橋,紅色。兩橋一橫一豎恰成直角,把水面分成三處,從水口向南依次擴大面積。反橋的北面為建筑,三開間,兩坡硬山頂,當心間正對反橋。中間池面的北岸突出半島,覆以鵝卵石,尖端點綴景石。 園東南角建有角樓,平面正方形,樓高二層,上層平座腰檐,屋頂四角攢尖,寶頂用銅雕,下層向西、東兩個方面伸出一間抱廈。水池的西北有另一來水,曲折蜿蜒,為當年舉行曲水宴之處。曲流清淺,底鋪大鵝卵石。曲流邊上的空地則鋪以米黃色小粒鵝卵石,道路跨越處架以木板。 由此可見,奈良時代庭園的特點是池庭鋪鵝卵石,又稱玉石,岸線喜歡出半島,同樣鋪以玉石,成為洲浜。池中筑巖島,北岸構建筑,與巖島形成軸線,水口架橋以劃分水面。曲水流觴的做法在奈良時代就已盛行。 神泉苑在京都市中京區(qū)御池通神泉苑町,是平安時代桓武天皇遷都京都后所創(chuàng)立的庭園。園林創(chuàng)立時間大概與平安京(京都)同時,約在794年前后,最早的游園紀錄是公元800年桓武天皇的游幸。 園林古圖顯示,全園中心是水池,名神泉,以神泉為名,表明當時園林以泉為上,封為神格。水池中建有中島,水池的來水口在東北。全園有一條南北軸線,池北軸線上建乾臨閣,兩側(cè)建東閣、西閣,閣南面臨水建釣殿,乾臨閣、東西閣和釣殿間由曲廊相連。 現(xiàn)已恢復的神泉苑,格局與原來的大體相同,不過許多建筑湮沒無存,也有的改為祭祀性建筑。庭園以水池為中心,水面占全園的三分之二,水口在東北,水口處有小島,上立石燈籠。大池筑中島,島上建一組廟宇建筑。中軸線上為前殿、龍王廟、后門,前殿左右各立一個方亭。西面架虹橋,橋頭南面建井神泉苑水井的井屋,立有石燈籠。東面建有小神社和石燈籠。 虹橋木構,一跨如虹,鮮紅的色彩十分醒目。中島與南岸以石拱橋相接,南面正門為石鳥居(牌坊)。南墻為石欄桿。水面的西北部建舟舫一只,為畫舫形式,船頭雕成首。 水池東岸岸線突出一塊,構建東閣,東閣現(xiàn)為神社,前面一排鳥居。水池西面為建筑群,北為茶室,南為神社。茶室和神社的體量很大。茶室坐西面東,朝向水面,前出高床欄桿。神社建筑兩層,歇山頂、青瓦,東面出抱廈作為門廊。園中沒有景石、洲浜等景觀。 由此可見,平安時代的皇家園林強調(diào)軸線,多以水池為中心,以中島為主景,池東西建筑對稱,岸線較直,少變化,駁岸做法為條石規(guī)則式,少用或不用景石。
編輯:joe |
閱讀: 次
網(wǎng)友評論(調(diào)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yè)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