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簡介
日期:2008-06-30 來源:人民網天津視窗 作者: 我要評論()
簡要內容: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經過表決,包括廬山、云南 石林、黃山、張家界、云臺山、嵩山、丹霞山和五大連池8個中國地質景觀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此次表決通過的世界地質公園全球共有28處。 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是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經過表決,包括廬山、云南 石林、黃山、張家界、云臺山、嵩山、丹霞山和五大連池8個中國地質景觀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此次表決通過的世界地質公園全球共有28處。這八大地質公園,是最具有地質科學意義、最富有珍奇秀麗和獨特地質景觀,最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中國自然公園。中國首批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的8家國家地質公園是已經評審的3批、85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佼佼者。 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與歐洲(23)、亞洲(12)相比,中國13個世界地質公園[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廬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云南)、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廣東)、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湖南)、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浙江)、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福建)、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興文世界地質公園(四川)、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廣東)、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山東)、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南)、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北京,河北)、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是很典型的中國化的世界地質公園。其中首批申請的八個,最為獨特。 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世界地質公園的六條定義:(1)有明確邊界,有足夠大的面積使其可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服務,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的地質遺址組成,還可能具有考古、生態(tài)學、歷史或文化價值;(2)這些遺址彼此聯系并受公園式的正式管理及保護,制定了官方的保證區(qū)域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規(guī)劃;(3)支持文化、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huán)境,能加強居民對居住區(qū)的認同感和促進當地的文化復興;(4)可探索和驗證對各種地質遺跡的保護方法;(5)可用來作為教育的工具,進行與地學各學科有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環(huán)境教育、培訓和研究;(6)始終處于所在國獨立司法權的管轄之下。所在國政府必須依照本國法律、法規(guī)對公園進行有效管理 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并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中國自然區(qū)域。建立中國地質公園的目的:保護地質遺跡,普及地學知識,開展旅游促進地方經濟發(fā)展。中國地質公園劃分為:中國縣市級地質公園、中國省地質公園、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中國世界地質公園。而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組織專家實地考察,并經專家組評審通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中國八大世界地質公園,有其標徽,有豐富的地質遺跡景點。潘承祥先生云:“中國地質公園,可仰觀古之天象,俯察今之地理!。 ●張家界砂巖峰林地質公園位于湖南省張家界市,總占地面積3600平方公里,由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楊家界四個主要風景區(qū)和黃龍洞等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山、水、橋、洞、瀑地貌景觀齊全,是一處難得的天然博物館和罕見的旅游名勝地。湖南張家界風景區(qū)位于湘西北山區(qū),距長沙398公里。張家界主峰天子山海拔1262米,在方圓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3000多座石峰,一柱柱、一根根,拔地而起,倚天而立。張家界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巨大的園林”之美譽,景區(qū)擁有300多個景點,許多是因為山形酷似人間風物故事傳說而得名。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巖層以石灰?guī)r和石英砂巖為主。石灰?guī)r中的鈣遇水溶解、滲漏,又經千百萬年的沉落堆積,才有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奇觀和千姿百態(tài)的浩瀚石峰。張家界武陵源砂巖峰林地貌代表了地球上一種獨特的地貌形態(tài)和自然地理特征。公園以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砂巖峰林地貌景觀為核心、以巖溶地貌景觀為襯托,兼有成型地質剖面、特殊化石產地等大量地質遺跡,構成獨具特色的砂巖峰林地貌組合景觀。公園內另一富有特色的地貌是巖溶洞穴地貌。地貌形態(tài)有漏斗、洼地、溶丘、石芽、石林、穿洞、溶洞、伏流、暗河等。溶洞以黃龍洞為典型,洞內景觀引人入勝,洞穴迷宮、卷曲狀鐘乳石、鵝管、歪斜鐘乳石,以及色彩絢麗晶瑩剔透、形態(tài)各異、精妙絕倫的滴水石,如石鐘乳、石筍、石柱、石瀑、石幔、石簾、石花等,是世界上已發(fā)現的溶洞中石筍最集中、神態(tài)最逼真的地方之一。此外,園內森林茂密,并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公園及其外圍地區(qū)人類歷史活動久遠,古遺跡、古遺址分布廣泛。在“云臺村遺址”距地表1.5米的第四紀土層內采集到很多石器、石核等,皆為礪石原料,體現了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期文化的延續(xù);“朱家古商周遺址”、“白公城”、“西漢至南北朝遺址以及戰(zhàn)國石壁”、“戰(zhàn)國銅劍”、“唐代銅劍”、“唐代銅塑”以及“云朝山金頂佛殿”等一大批古廟、古建筑,充分展示了悠久的古代文化歷史,加上當地深厚的少數民族風俗風情,令人流連忘返。 ●廣東丹霞山地質公園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總面積29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巖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一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廣東丹霞山地貌位于廣東韶關市北面50公里處,上個世紀30年代被命名為“丹霞地貌”,這里以“赤壁丹崖”為主要特征,景觀奇特,風景優(yōu)美。睡美人峰、錦石巖是丹霞地貌發(fā)育比較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丹霞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既有地質特色,又有文化特色。“丹霞地貌”出現以來,世界各地相繼發(fā)現了多處丹霞地貌,僅在中國內地就有650多處。丹霞地貌學已成為地貌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丹霞山也成了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研究基地。丹霞山位于南嶺山脈南側的一個山間盆地中,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墻、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巖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看去似赤城層層,云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丹霞山又稱“中國紅石公園”,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各種形態(tài)、組合的丹霞地貌若千年石堡。丹霞的山石擬人擬物、擬獸擬禽,宛如雕塑大師的一尊尊藝術杰作,但卻無一不是出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丹霞盆地蘊育于晚古生代,形成和發(fā)展于中生代,被改造于新生代,其地質歷史包含了從地槽—地臺—地臺活化(地洼)等三個階段的完整旋回。構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是形成于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巖。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本區(qū)受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許多斷層和節(jié)理,同時也使整個丹霞盆地變?yōu)閯兾g地區(qū)。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本區(qū)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區(qū)的地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本地區(qū)塑造得秀麗多姿。 除了美不勝收的自然風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片狀分布的山頂、山谷原始生態(tài)群落及古樹名木和野生動物。丹霞山開發(fā)歷史悠久,人文景觀頗為豐富。丹霞山附近很久以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息,丹霞盆地西南緣還有著名的馬壩人(尼爾德特人)頭骨化石遺跡,是研究早期智人的重要線索。同時在獅子巖的石峽文化遺址,是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文化遺存。在這里,從古到今流傳著許多奇聞逸事和民間傳說,女媧造人補天,舜帝登韶石奏韶樂等等,既是一段段歷史佳話,又影響了一方文化,這一切吸引著無數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黃山地質公園雄踞于風光秀麗的皖南山區(qū),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以中生代花崗巖地貌為特征的地質公園。安徽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于世,無處不景,無景不奇。當年,徐霞客詩贊:“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而后天下無山,觀止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在考察了黃山地質地貌狀況后,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發(fā)出感嘆:“到了黃山蓮花峰,發(fā)現了地球上的天堂。”、“黃山的美只有用心來感受,沒有語言可以表達!秉S山風景區(qū)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地方。黃山以雄峻瑰奇而著稱,千米以上的高峰有72座,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體峰頂尖陡,峰腳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黃山自中心部位向四周呈放射狀地展布著眾多的“U”形谷和“V”形谷。山頂、山腰和山谷等處,廣泛地分布有花崗巖石林石柱,特別是巧石遍布群峰、山谷。主要類型有穹狀峰、錐狀峰、脊狀峰、柱狀峰、箱狀峰等。區(qū)內奇峰聳立,巍峨雄奇;青松蒼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云海浩瀚,氣勢磅礴;溫泉水暖,噴涌不歇。在距今約1.4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地下熾熱巖漿沿地殼薄弱的黃山地區(qū)上侵,大約在6500萬年前后,黃山地區(qū)的巖體發(fā)生較強烈的隆升。隨著地殼的間歇抬升,地下巖體及其上的蓋層遭受風化、剝蝕,同時也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地應力的作用,在巖體中又產生出不同方向的節(jié)理。自第四紀(距今175萬年)以來,間歇性上升形成了三級古剝蝕面,終于形成了今天的黃山。在這些巖體中,由于在礦物組分、結晶程度、礦物顆粒大小、抗風化能力和節(jié)理的性質、疏密程度等多方差異,造成了宛如鬼斧天工般的黃山美景。黃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三奇”和豐富的水景以及它們的相互組合表現其特質,顯示了黃山天然的完美和諧,在豐富多變中見其有機統(tǒng)一。在立馬橋、天都峰、北海等地段,被認為具有第四紀冰川而聞名。黃山冰川的存在與否,已爭論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尚無定論,這也是黃山地質公園又一誘人的魅力所在。以古橋、古登道、摩崖石刻與黃山山水畫為特征的黃山地質公園底蘊深厚的文化滲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之中。其中黃山畫派在中國畫壇上占有重要位置,對中國山水畫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是研究中國文化、中國畫史的重要資料。總之,黃山地質公園具有花崗巖地貌、第四紀冰川遺跡、水文地質遺跡等地質遺跡和地質景觀資源與黃山文化等人文景觀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構成了一座集山、水、人文、動植物為一體的大型花崗巖區(qū)天然博物館。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已有位對此新聞感興趣的網友發(fā)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
|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08 中國風景園林網 WWW.www.hao543.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