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如何“流芳”海外
“瀑邊淅瀝風頭濕,雪外嶙峋石骨斑。夜半不須持挾去,神州自有好湖山。”錢鐘書當年在瑞士日內瓦萊蒙湖游覽時,作了一首《萊蒙湖邊即目》,既夸贊了日內瓦的湖光山色,又表明了對祖國河山的自豪。“夜半不須挾持去”,可謂想象奇絕。我們當然不可能把一個地方的景致搬到另一個地方。但是,在現(xiàn)實中,“移植”一個地方的景色到另一處并非罕見。眾所周知,北京的頤和園,就仿造了杭州西湖和江南園林。大家不太了解的是,中國古典園林也有走向海外的成功范例。
美國波特蘭的蘭蘇園 資料圖片
1980年,以蘇州網(wǎng)師園殿春簃為藍本的明軒(也稱阿斯特庭院)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開我國園林走向海外之先例。自此以后四十余年間,中國古典園林不斷進入異邦他鄉(xiāng)。以美國紐約寄興園、波特蘭蘭蘇園、洛杉磯流芳園和加拿大溫哥華逸園等為代表。美學家葉朗曾指出,“中國古典園林是一門綜合藝術”。從這個意義出發(fā),可以認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帶動了多個門類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海外傳播。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直接促成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的傳播。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與傳統(tǒng)山水畫一脈相承,它虛實相生的空間組織手法,“境生于象外”的審美旨趣,在有限的空間營造無限之景以及創(chuàng)造一個可觀、可賞、可居、可游世界的筑園思想,皆來自傳統(tǒng)山水繪畫。正如建筑大師童寯所說,中國古典園林是“三維的中國畫”。中國繪畫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的典型表征。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就是從感性體驗層面向海外傳播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的視覺結構,以及凝結于其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
有美國記者記述了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教授方聞引導他游覽明軒的經(jīng)歷。方聞對他說:“你看那邊,兩座山峰(太湖石)從花圃中升起,但隨著我們移動,第三座山峰自中間那座山峰背后出現(xiàn)。我稱其為‘游目’,就像一幅緩緩展開的卷軸一般。”其中,以湖石假山營造山峰的想象,是小園特有的筑山思想。景物交錯而置,正是對借眼前有限的象(湖石)引發(fā)無限之景(山峰)造園手法的經(jīng)典詮釋。而“游目”觀的提出,則直接表明了園林與山水畫背后統(tǒng)一的中國傳統(tǒng)賞游觀。對于海外受眾而言,中國傳統(tǒng)藝術思想正是在這種切身游園的經(jīng)歷中得到具象的感知。
美國洛杉磯的流芳園 資料圖片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自然也促成了中國造型藝術的海外傳播。建筑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核心構成要素,古典園林建筑名目繁復、形式多樣。海外中國古典園林的多種建筑類型被海外游客所知曉。因場地限制,作為創(chuàng)造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先例的明軒,僅包含廳堂、半亭、曲廊、月洞門等建筑。但隨后開放的逸園、流芳園、蘭蘇園、寄興園則將水榭、石舫、樓閣、廊橋、磚雕門樓、六角攢尖亭、四角攢尖亭、海棠花門等多樣的中國建筑形態(tài)帶到了海外觀眾眼前。
此外,1984年在英國利物浦建造的燕秀園,雖然僅有一座敞廳與一座八角亭,卻令海外觀眾看到有別于江南園林的北方園林風格,呈現(xiàn)出中國古典園林不同地域建筑風格與形制的特征。另外,傳統(tǒng)園林中的每一處單體建筑上都配有匾聯(lián)題刻,且大多邀請名家題寫或取自名家字體。“明軒”二字就由方聞從文徵明的書法中挑選組合而成。流芳園的設計團隊更為豪華。他們專程組建了一個咨詢委員會,遍請名家書寫匾額。例如,園中“別有洞天”由當代詩人、著名畫家羅青題寫,“邀山臺”由師從劉海粟的書法家袁志忠題寫,“玉鏡臺”則由時任波士頓大學中國藝術史教授的白謙慎題寫。流芳園還將每一塊匾額單獨拍攝后上傳至官方網(wǎng)站主頁,令園林愛好者能夠通過線下、線上兩種渠道欣賞題詞書法。因此可以說,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帶動了建筑、書法等中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的海外傳播。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還促成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海外傳播。海外中國古典園林大多在國內以傳統(tǒng)工藝預制構建,再整體運至海外,并派遣工程技術人員隨同前往,以傳統(tǒng)技法組裝。例如,修筑明軒的磚瓦都來自蘇州城郊10公里處的陸慕鎮(zhèn)“御窯”。這座窯廠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曾為北京故宮提供建筑用材,此次為燒制明軒磚瓦重新啟用。明軒所使用的50根立柱,則以產(chǎn)自四川的楠木為原材料。梁架、門窗、掛落、美人靠等木構件,則分別由產(chǎn)自中國的杉木、銀杏木、香樟木打造。中方則派出一支27人的團隊赴美搭建明軒,其中19名成員是木工、瓦工、石工、假山工匠人。1980年1月,記者珍妮·吉尼斯在當?shù)貓蠹埌l(fā)表題為《在大都會博物館,27名中國人構筑明園及他們的善意》的文章。文中插入一張兩位正在鋪設明軒瓦片的匠人的照片,且同時提到美方施工團隊負責人薩爾瓦托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印象深刻”。隨后,方聞為紀念明軒的正式落成,與漢學家姜裴德合著了一部小書《中國庭院:大都會博物館中的阿斯特庭院》。書中對明軒磚瓦、地磚、木構、花街鋪地等進行了詳細介紹,以展現(xiàn)隱藏其背后豐富的故事。近年來,海外中國古典園林日漸增多,由傳統(tǒng)工藝引發(fā)的海外游覽者的關注熱情持續(xù)不減。2017年,美國記者施瓦尼·沃拉賞游位于紐約斯塔藤島的寄興園時,感慨園林中“所有建筑未使用任何鐵釘、膠水與螺絲”。海外游客通過賞游園林,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魅力有了清晰、直觀的感受。
加拿大溫哥華的逸園 資料圖片
中國古典園林走向海外,激發(fā)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海外傳播。明清以來,園林成為昆曲表演的重要場域之一。園林與昆曲深度綁定。昆曲表演藝術家張軍曾表示,“沒有別的空間比園林更能夠承載昆曲之美了”。因此,海外的中國古典園林也成為昆曲表演的絕佳舞臺。它能夠為昆曲營造原汁原味的表演空間,為海外觀眾提供更立體、全面的戲曲表演感官體驗。
2008年,時任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主任的何慕文看到上海朱家角一座園林中演出《牡丹亭》的報道,便立刻萌生了將該劇搬入明軒的構想。2012年11月30日晚,園林版《牡丹亭》在明軒內正式上演,并在隨后四天中連演六場,獲得巨大成功。明軒內所有場次的票在演出前10個月就全部售罄,大都會博物館一樓大廳設立的700張場外直播票也在演出前全部售完。每場演出結束后,觀眾都起立長時間鼓掌。何慕文本人也激動地表示為此次“策劃的活動感到自豪”。事后,作為本次園林版《牡丹亭》的制作人和藝術總監(jiān),音樂家譚盾表示:“我到過世界各地,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大都市都有一個中國園林或東方庭院……這些園林美極了,卻都像沉睡的美人,無人問津。五年前我開始夢想,我要把昆曲《牡丹亭》帶到世界各地的中國園林中去,用昆曲和音樂,讓睡美人重新蘇醒。”譚盾詮釋了園林與昆曲的共生關系。海外中國古典園林成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以明軒為起點,中國古典園林不斷走出國門,成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這讓海外受眾不僅近距離接觸到古典園林藝術,更通過游覽園林真切感受到多維度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態(tài)。這些中國古典園林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海外傳播的重要窗口。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將分三類實施
超大特大城市正積極穩(wěn)步推進城中村改造,分三類推進實施。一類是符合條件的實施拆除新建,另一類是開展經(jīng)常性整治提升,第三類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實施拆整結合。拆除新建的將按照城市標準規(guī)劃建設管理,整治提升的將按照文明城市標準整治提升和實施管理【詳細】
習近平:推動長江經(jīng)濟帶高質量發(fā)展
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fā)【詳細】
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的N種打開方式
又是一年秋天。上月底,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迎來了開園三周年。1000多個日子里,累計810萬人次游客到訪,200多場活動讓這里活力滿滿,三大建筑也已巍然矗立。三年間,綠心給城市副中心帶來了什么【詳細】
成都:以園藝之名展公園城市之美
每一天,2024成都世園會籌備工作都在不斷掀開新的一頁。繼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主會場標志性建筑——“散花樓”混凝土澆筑完成,揚州園、上海園、銀川園等陸續(xù)開建。成都世園會作為承載市民熱切期盼的全球性盛會,將接棒成都大運會,延續(xù)夢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