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十三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城規(guī)一等獎作品合集
2022 The 13th YUANYE AWA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Urban Planning First Prize Works Collection
2022年11月5日,第十三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復審會線上舉行,一二三等獎隨之出爐。今年參賽作品更多聚焦社會顯示問題,充滿面向未來的創(chuàng)新之處,現(xiàn)將城規(guī)一等獎作品展示如下。
On Nov 5, 2022, the review meeting of the 13th YUANYE AWARD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was held online, and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rizes were announced. This year's entries focus more on social display issues and are full of future-oriented innovations. Some of the entries are shown below.
城市設計主席——丹尼斯·法蘭齊曼
President of the Jury for the Urban Design Awards -- Dennis Frenchman
麻省理工建筑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guī)劃終身教授,世界銀行行長人居環(huán)境高級顧問,北京未來城市設計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顧問,美國塔科瑪法蘭齊曼(TFUD)高級合伙人、首席設計師。
Associate Dean, MI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enured professor of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
Senior Adviser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World Bank on Human Settlements
Consultant of Beijing 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Future Urban Design
Senior partner and chief designer of TFUD (USA)
城市設計副主席——彼得·希思
Vice President of the Jury for the Urban Design Awards-- Peter Heath
英國城市學院院士,阿特金斯集團全球董事、城市設計總裁。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Urbanism UK, Atkins Design Director
(1)作品《N×A超體 · 永續(xù)生長 ——基于人地互動協(xié)同與生命智慧升維的泉州市后渚碼頭生態(tài)實驗區(qū)城市設計》(N x A super interaction · sustainable growth -- Urban Design of Houzhu wharf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area in Quanzhou based on human - earth synergy and life wisdom upgrading)榮獲城規(guī)組課程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人工與自然的進退關系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議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洛陽江流域生態(tài)實驗區(qū)的泉州后渚港,它的發(fā)展經歷了從“人力渺小”到“人定勝天”的自然體、均衡體和人工體三個時期。
在知識與觀念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技術使用是人類在時間節(jié)點上一次新的選擇。智慧的使用技術,其“超越時空”的性質會為我們走近自然帶來便利。在新時代后渚港不是自然(Nature)與人工(Artificial)的“混合體”(+)而是“互動體”(×),是人與自然的鮮活港灣,是人工與自然的超級乘法,是人地互動協(xié)同、元技術監(jiān)測調控、時間動態(tài)演化和智慧傳播交流的“N×A超體”。
主席評語:
Within an impact overall scheme, there is a clear logic spreading through the entry from the concept of ‘Super Interact’ t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meso and micro units, revealing the participant’s mature and comprehensive design abilities by integrating elements of natural ecology, industrial heritage and etc.
Although there is a slight lack of understandings of industrial site, especially the one of wharf which in an incoherent design technique to make the ‘Super Interact’ concept at an utopian stage at long last, it is still an excellent student entry.
整體方案構思比較有沖擊力,從“超體”的概念,到中微觀單元的表達,都十分清晰。通過整合自然生態(tài)、工業(yè)遺址等要素,體現(xiàn)了比較成熟的綜合設計能力,提出的城市單元概念,也比較有想象力。
稍有缺憾的是,對于工業(yè)遺址,尤其是碼頭類型的工業(yè)遺址認識不夠充分,對于其處理過于碎片化,也是的“超體”這一概念過于理想化。然而,瑕不掩瑜,仍然是一個優(yōu)秀的學生作品。
——麻省理工建筑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guī)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專家評語:
方案針對當前人類城市建設開發(fā)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所面臨的對立與思考,通過梳理歷史上師法自然的智慧,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自然與生活價值觀的思考,提出基于人地互動協(xié)同的碼頭生態(tài)試驗區(qū)的城市設計方案,提出針對性的產業(yè)策略,并利用數(shù)字化技術升維智慧管理,達到永續(xù)生長與發(fā)展的目標。概念新穎,思考深入,設計連貫整體,成果表達深入,形成了整體化的規(guī)劃與設計體系。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副院長 李春青
(2)作品《時光鏈·未來境——重慶九龍半島更新城市設計》(Chongqing Jiulong Peninsula renewal urban design)榮獲城規(guī)組畢業(yè)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九龍半島,重慶主城唯一擁有6公里長江江岸線、270度灣景的待更新區(qū)。重慶作為長江上游生態(tài)屏障的最后-道關口,濱江島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生態(tài)安全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半島凸顯了世界上許多濱江城市共同面對的議題,包括棲息地喪失、生態(tài)退化、城市韌性和江城關系等。
重慶港歷最大貨運碼頭的興建、新中國第一條鐵路的建成通車、重慶第一座火力發(fā)電廠的大力生產,半島見證了新中國工業(yè)建設之始。四川美術學院的遷建引領藝術潮流,吸引著懷抱夢想的黃漂遷居半島,尋夢川美。隨著退二進三的產業(yè)轉型與川美搬遷,面向“后人類”、“后工業(yè)”、“后川美”時代特征,如何織其野、塑其魂、煥其藝?
規(guī)劃以生為基、以文為魂、以藝為元,發(fā)展模式從傳統(tǒng)以陸地為核心轉向以江灣為核心;以人居為底、以交通為骨,打造城市更新下人人共享、互聯(lián)互通的半島生活。下島依托鐵軌遺址形成一條時光軌鏈串聯(lián)濱江空間,濱江綠脈向中上島滲透;中島依托川美構建無界川美美術花園,通過藝術生產、交流、服務作為半島發(fā)展動力芯,聯(lián)通多個“藝術元件”,藝創(chuàng)環(huán)境向下島滲透,使工業(yè)遺產煥發(fā)獨特魅力。通過塑生境、興文境、創(chuàng)藝境、享樂境四大策略重新構想半島未來山水境,煥活詩意浪漫氣質,共享煙火閑適生活。
以綠為底,就勢織野,濱江灣規(guī)劃以生態(tài)單元為概念設計,劃分小尺度城野單元與細胞單元類型,單元生于綠林、歸野自然,為生物棲息與遷徙預留通道。單元內試點新型能源技術與海綿措施,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城市設計導則控制下,根據(jù)資源稟賦與發(fā)展?jié)摿?,劃分多個島嶼片區(qū),進行詳細城市設計。
專家評語:
該方案是一個非常系統(tǒng)和全面的城市更新設計。從文化、產業(yè)、生態(tài)和人居四個方面開展了較為詳細的現(xiàn)狀調查,針對棲息地喪失、生態(tài)退化和城市韌性不足等現(xiàn)狀問題,提出了塑生境、興文境、創(chuàng)藝境和享樂境的四大設計策略,并開展了總體城市設計和兩個片區(qū)城市設計,以及空間體驗活動策劃。設計內容豐富,方案兼具科學性和創(chuàng)新性。能維護重慶九龍半島復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安全,保障其綠色基礎設施的生態(tài)服務功能,對其他城市的濱水區(qū)也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院長 李博
?。?)作品《浮丘——后疫情時代下的插入城市系統(tǒng)》(Inserting into the urban system in the post-epidemic era)榮獲城規(guī)組未來城市與綠色基礎設施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庫克領導成立了“建筑電訊派小組”。其中,由彼得·庫克本人提出的“插入城市”和“行走城市”,以及提出的“立即城市”給人們留下了啟示,影響至今。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全球,人們被迫接受居家隔離,生活與活動軌跡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在西關傳統(tǒng)開放式街區(qū)中,這些改變帶來的矛盾顯得更為強烈。開放式街區(qū)沒有明確的邊界、外來人員復雜、配套設施與居民活動的需求。這些與疫情所帶來的封閉性的要求的矛盾,讓我們在借鑒“建筑電訊派小組”理論的基礎上,以自動販賣機為概念原型,提出了“舊城浮丘”的方案。“舊城浮丘”是一個老住宅街區(qū)中插入的新系統(tǒng),通過四種形式組成,由小范圍到大范圍分別是:模塊化家具,多功能可折疊模塊化空間,空中連廊,運行大框架。這些將通過手機app提供線上線下的聯(lián)動,最終實現(xiàn)將位于地面的完整的公共空間功能賦予位于屋頂?shù)姆稚⒐部臻g的目的?;诖朔桨福覀兿M梢詫崿F(xiàn)配套設施的便利性和個性化、為老城開放性社區(qū)提供社區(qū)軟邊界、加強社區(qū)凝聚力,為未來城市打造更好的人居環(huán)境。
主席評語:
The 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of urban space and communities have been vastly changed due to the covid-19 and China's particula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olicies. The coherent and complet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 has been dissevered by those anti-epidemic measures somehow.
This entry reconstructs the urban space to characterize an unconventional ‘green infrastructure’ within a design scheme of romanticism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which would be commendable under this background. Moreover, this entry is emerged as the first prize of this group by its appropriate and logical interpretation.
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和中國特有的防控政策以及城市治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于城市空間和社區(qū)的認識和體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過去連續(xù)、完整的城市空間體系,因為各種手段的疫情防控,正在被割裂得支離破碎。
在這樣的背景下,此提案通過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手法描繪一種另類的“綠色基礎設施”,對疫情常態(tài)化時代的城市空間進行了重構。這一態(tài)度值得贊許。與此同時,方案的整體表達清晰而恰當,是同主題方案中的佼佼者。
——麻省理工建筑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guī)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副主席評語:
A stunning review of human history in images of architectural theorie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sets out a multi block megastructure and new high-level infrastructure of utilities, framing and servicing human scale buildings and networks below! This is an exciting alternative to the many proposed conventional city futures predictions, that seek ever-higher buildings and more complex infrastructures and technologies. The artistic presentation and colours help describe both elements of the outer envelopes of new innovative infra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frames, but also focus on the human scales and the small details of high density living. The staircases, (presumably with accessible lift alternatives) and networks of small walking networks with variations of complexity and levels from ground to upper stories, update those that have evolved in many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Many of these past developments came with risks we still experience today. This entry indicates some solutions to safety, to balance the needs of affordable accommodation. The illustrations of module options and examples of uses and facilities help to demonstrate flexibility and traditions which can be seen as reinforcing aspects of varied communities in harmony. Conventional perimeter and internal and below ground vehicle needs and access of the present are already changing in cities as part of climate, low carbon energy changes and health and well-being issues. This presentation of a future city may be a part of solutions and a useful reminder for developments.
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建筑理論圖像,對人類歷史進行了令人驚嘆的回顧,展示了一個多街區(qū)的巨型結構和新的高級基礎設施,包括公共設施、框架和服務人類規(guī)模的建筑和網(wǎng)絡!這是許多傳統(tǒng)城市未來預測的一個令人興奮的替代方案,這些預測尋求更高的建筑和更復雜的基礎設施和技術。藝術表現(xiàn)和色彩有助于描述新的創(chuàng)新基礎設施和結構框架的外層元素,但也關注人類規(guī)模和高密度生活的小細節(jié)。樓梯(可能有無障礙電梯替代方案)和小型步行網(wǎng)絡網(wǎng)絡,從地面到上層,其復雜程度和水平各不相同,更新了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發(fā)展。過去的許多發(fā)展都伴隨著我們今天仍在經歷的風險。本條目指出了一些安全解決方案,以平衡負擔得起的住宿需求。模塊選項的插圖以及使用和設施的示例有助于展示靈活性和傳統(tǒng)性,這可以被視為加強不同社區(qū)和諧的方面。作為氣候、低碳能源變化以及健康和福祉問題的一部分,目前城市的常規(guī)周邊、內部和地下車輛需求和通行方式已經在發(fā)生變化。對未來城市的介紹可能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也是對發(fā)展的有益提醒。
——英國城市學院院士,阿特金斯集團全球董事、城市設計總裁彼得·希思(Peter Heath)
專家評語:
以具有想象力的手法,在城鎮(zhèn)建成區(qū)中插入一套可選擇的屋頂公共空間構架,為傳統(tǒng)南方狹小逼兀的建成空間提供了靈活而具系統(tǒng)性的活動場所,巨型構架與傳統(tǒng)建筑結合、碰撞出新特色空間,更提供了一個多樣化生活方式的載體,以應對未來城市的多種可能性和不確定性。在理論研究、對象選擇、靈感和方案的互動、方案設計和表達等方面均較突出。
——上海營邑城市規(guī)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總工、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專家 曹暉
?。?)作品《第2次發(fā)電計劃——低碳理念下的鑫源熱電廠后工業(yè)景觀更新設計》(The second power generation plan -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of Xinyuan Thermal Power Plant under the concept of low carbon)榮獲城規(guī)組城市更新與社區(qū)治理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場地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面積約22.3公頃。場地原為昆山鑫源熱電廠,但以燃煤為主要發(fā)電方式的熱電廠產生的污染影響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決定搬遷。
針對場地污染嚴重、建筑功能缺乏、場地脈絡亟待延續(xù)、與周邊區(qū)域聯(lián)系缺少的四大問題,我們提出“第2次發(fā)電計劃的理念,希望通過“發(fā)電”這個代表場地脈絡的重要策略,完成場地低碳轉型的目標,并且為區(qū)域注入活力。設計策略分為遺跡、生態(tài)、產業(yè)等的二次發(fā)電,不僅解決場地原有生態(tài)、建筑改造的問題,也延續(xù)原有熱電廠記憶,不僅保留原有燃煤發(fā)電遺跡,也引入新能源發(fā)電技術,進行產業(yè)的轉型升級。
我們希望通過第2次發(fā)電計劃,保留以往用“電能”帶動區(qū)域發(fā)展的記憶,用“景觀”再次為區(qū)域注入活力!
專家評語:
作品以“第二次發(fā)電”為理念,探索更新與煥活昆山已停產的鑫源熱電廠的低碳再生路徑。基于充分的場地現(xiàn)狀分析和低碳發(fā)展策略辨析,方案嘗試以遺址更新、生態(tài)修復、產業(yè)活化來帶動區(qū)域整體復興,通過低碳建筑改造、多元設施供給、廢棄材料利用、生物質能供應、工業(yè)游覽體系建構等復合舉措,實現(xiàn)文化鑫源、生態(tài)鑫源、活力鑫源牽引下的區(qū)域“二次發(fā)電”,即場地能量再生。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唐燕
(5)作品《浮家泛宅——沿海疍民聚落景觀規(guī)劃設計》(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astal Dan people settlements)榮獲城規(guī)組城市更新與社區(qū)治理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設計場地位于中國福建福州,閩江下游地帶,是疍民人長期生活的區(qū)域。本設計從疍民的水上生活入手,探尋疍民文化與河流的關系,感受歷史進程的慈悲。
疍民文化經過多年的演變,從開始的歧視轉變?yōu)槿缃竦恼J同,如今擁有許多非遺文化,比如咸水歌和特有服飾等,能體現(xiàn)當?shù)丿D民生活方式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傳承。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河流遭到污染與破壞,魚群的減少使得疍民的水上生活方式逐漸消逝,漁船逐漸減少,疍民逐漸搬遷到岸上居住,伴隨的疍民非遺文化也難以存留。
主席評語:
The entry states its design strategies in both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perspectives based on sufficient site study, folk cultures and local lifestyles. The urban regeneration and community creation are driven by the top-down thinking in system and down-top thinking in production. Therefore, this project creates a sustained path toward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for Dan settlement withi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ecology, production and life through a time dimens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water system of future Minjiang. Meanwhile, three types of ‘city-water’ space for different functions of residence, industry and public are created by outlaying the significant scenes in the master plan.
該方案設計基于充分的場地基礎研究,特別是對當?shù)孛袼孜幕途用裆盍晳T做出了深入的探究研判,提出具有國際視野同時適用當?shù)氐脑O計策略。城市更新與社區(qū)營造項目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思維統(tǒng)籌驅動,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產品思維落地轉化。該方案從一個時間的維度切入,探尋閩江未來城水關系,結合生態(tài)生產生活需求,為疍民聚落定制出了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實施路徑。與此同時,針對不同的功能定位,設計了居住,生活,生產三類城水空間產品,落實總體規(guī)劃中重點空間的場景刻畫。
——麻省理工建筑學院副院長,城市設計和規(guī)劃終身教授 丹尼斯·法蘭齊曼(Dennis Frenchman)
專家評語:
作品有機融合生活與生產空間,傳承和建構了閔江下游疍民的水上生活區(qū)。方案一方面通過完善支撐“衣食住行”的水上生活空間來補足社區(qū)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優(yōu)化水上生產空間,利用魚貝養(yǎng)殖、稻魚共生等實現(xiàn)水上生態(tài)、漁業(yè)和旅游的復合共生。作品空間布局靈動、地域文化突出,有助于促進福建疍民文化與生活方式的煥新。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院長助理 唐燕
?。?)作品《無界探學——基于蒙氏理念下的教育友好型城市空間設計》(Boundless exploration——The design of educational friendly urban space based on Montessori's concept)榮獲城規(guī)組兒童友好空間規(guī)劃設計類一等獎。
設計說明:
設計場地位于四川成都武侯區(qū),是重要的兒童教育普及區(qū)域。在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將蒙氏教育法則融入城市人居環(huán)境設計中。為更加合理的利用其公共空間,遵循"公共教育與公共環(huán)境融合"的原則,滿足其環(huán)境屬性合理,強調了新時代兒童對學習減負的需求,將蒙氏教育理念與公共空間設計的知識運用到實際改造一個極其趣味性的教育空間。我們從感知、探索、社交等層面著手,力圖以減負為核心地規(guī)劃區(qū)域將舊場所改造成新教育理念下適齡兒童的公共教學活動空間。
專家評語:
兒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設旨在通過提高公共活動空間的可達性、安全性、趣味性,以及優(yōu)化社會關系網(wǎng)絡,促進兒童在公共空間的活動與交往,進而增進兒童的社會參與和權利保障。作品“無界探學——基于蒙氏理念下的教育友好型城市空間設計”在常規(guī)義務教育減負的大背景下,遵循“公共教育需與公共環(huán)境融合”的原則,運用公共空間設計的手法,嘗試將一個既有的一般性公共空間改造成助力適齡兒童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認知、探索、社交能力且具有趣味性的公共教學活動空間。該作品構思富有創(chuàng)意,方案分析邏輯清晰,空間組織系統(tǒng)性強,圖面表達手法比較成熟、具有視覺感染力,是本屆園冶杯兒童友好空間規(guī)劃設計組競賽作品中的優(yōu)秀作品。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教授、第五屆中國城市規(guī)劃學會副理事長 呂斌
附件(可點擊下載):第十三屆園冶杯大學生國際競賽復審城規(guī)組公示
編輯:賈堃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今年實施五大攻堅行動提升城市綠化
城市道路綠化增綠行動。利用今年春季綠化黃金季節(jié),針對城市道路綠化達標率、林蔭路覆蓋率等指標,全面開展道路綠化增綠提綠補綠,重點對87條道路的行道樹“有綠無蔭、有景少蔭”、綠化品種單一等問題進行整改,形成配置合理、錯落有致、層次清晰的道路綠化景觀【詳細】
北京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濱水商業(yè)消費新地標
昌平新城東區(qū)位于昌平區(qū)南邵鎮(zhèn),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11平方公里,規(guī)劃人口12萬,圍繞打造首都北部消費新地標編織街區(qū)控規(guī)已獲批。未來,昌平新城東區(qū)將打造成為京北體驗消費示范區(qū)、山水宜居典范城區(qū)、高水平綜合服務承載區(qū)和智慧產研創(chuàng)新園區(qū)【詳細】
南寧園博園舉辦“禮樂園博·南寧花朝盛典”
活動期間,南寧園博園還舉辦了漢服新秀大賽、同袍巡游、及笄成人禮、國風婚禮妝照展示、明制婚禮儀式典禮、六藝游園、書畫體驗、國風集市等精彩紛呈的活動,同時邀請眾多知名國風模特參與表演展示【詳細】
成都首屆“最美公園”評選結果出爐
據(jù)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最美公園”評選范圍包括23個區(qū)(市)縣已建成開放的1514個公園,包括綜合公園、口袋公園,還有郊野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