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植物造景在景觀設(shè)計中更有范兒?
定位技巧:先定點主視角線上的第一棵,再定主視角近端一棵,最后是遠端。
角度根據(jù)坡型適當平行打開,避免直角、等邊。主視角前方選擇矮胖型植株(紅色虛線為可參照的林緣線條)。
定位技巧:以坡地高點為圓心,選定主視角線上第一棵,并以圓心與此點之間距離為半徑,基本平行于地形的外圍弧線做圓,在圓弧上選取合適的第二和第三點(紅色虛線為可參照的林緣線條)。
定位技巧:選取坡地高點種植單棵骨架喬木,其體量要明顯大于二喬,結(jié)合實際在其外圍使用V字型或C字型搭配二喬。
優(yōu)點:混搭手法彌補了V、C字型種植的弱點,視覺上重心明顯,天際線飽滿,減少了大喬苗木數(shù)量和整體造價,符合以中小喬木為主造景的發(fā)展趨勢。
缺點:組團的體量、氣勢和年代感要弱于V、C組團。
定位技巧:選取主視角上的坡位高點(不一定是坡地最高點)為W(或倒V)的中心點,W走勢與外圍弧度保持一致。中心點選擇體量最大的一棵,高度冠幅最大。
優(yōu)點:骨架飽滿有氣勢,層次感強,沒有大的視角弱點,重心穩(wěn)。天際線成傘形,自然美觀,組團的時間、空間跨度感大,容易形成好的、厚重的景觀品質(zhì)。
缺點:內(nèi)凹區(qū)需要大灌木或二喬補充,種植層次多,耗時間,搭配容易重復(fù),成本造價偏高。
定位技巧:選取兩坡的最高點為發(fā)起點,兩坡大小相差較大時,采取四六分的原則,中間過渡位置向大坡偏移,高差較大時同樣適用。若出現(xiàn)小坡高于大坡且大小區(qū)分明顯時,以大為參考原則。樹的大小選擇時有一定靈活性,中間過渡株選擇最小棵,其余通常遵循在主視角上近低遠高的原則。
優(yōu)點:同組團內(nèi)過渡自然,種植方便,增加了兩坡銜接的線索,打破了單坡組團空間的限制,消減了單坡造景的審美疲勞,在景觀效果上是一種多樣性的嘗試。
定點技巧:中間高點選擇最大棵,因為是中間放空留草皮的做法,所以在地被線的大小頭處(圖中較大紅圈位置)配置外圍兩棵,從這里可以看出,M型雙坡種植是對M型單坡種植在更廣度空間上的一個應(yīng)用。
優(yōu)點:在Z軸空間上有較大縱深,舒適的沙發(fā)造型,觀者在視覺和心理上有被接納的感覺,營造輕松放空的環(huán)境效果,此方法可以滿足需要四面造景時的骨架支撐,非常適合三叉路口合圍的地形。
缺點:定點需要較成熟的施工經(jīng)驗和對空間布局的理解,需要提前考慮到林下組團和地被線條。經(jīng)驗和把控能力不足時可先打出地被線,反向定位骨架。紅圈區(qū)需要大灌木或二喬補充,種植層次多,耗時間,搭配容易重復(fù)。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