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的日本佛教,為何不見文人氣,只見富貴氣?
今年5月11日,來自日本醍醐寺的64件組雕刻、工藝、繪畫等珍貴文物開始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其中24件是重要文化財產,另有6件國寶。
本次展覽以“與中國的淵源”為傾向,展品多帶有濃郁的唐宋藝術遺風,組織策展的中日雙方也都將其視作一種“回歸”。然而中國終非佛教發(fā)源地,雖然日本佛教引流自中國,但在隨后的遭遇卻有所不同。佛教在北魏和隋唐鼎盛一時、風頭無兩,隨后遭致四次滅佛運動,在宋代之后完全成為了文人士大夫的俱樂部。而日本佛教一開始就定位為“鎮(zhèn)護國家”,一千多年來,謹小慎微、步步為營地周旋在天皇、幕府和神道教等勢力中間,一直和權力階層聯系密切。
中日佛教也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顯露出了各自的特色:日本佛像簡潔刻板,中國佛像繁復靈動;中國山高水闊,園林建筑以宏壯、高大為美,而日本園林卻輕盈優(yōu)美,以精致、平遠取勝……中日佛教就處于這樣的“似與不似”之間。也因此,在本次醍醐寺特展中,我們既可借此欣賞東渡扶桑的密宗藝術,又可重溫中國的佛教藝術。
此次特展持續(xù)到7月10日。
日本醍醐寺
關于此次“醍醐寺藝術珍寶展”,中日雙方的許多人都強調這是一次“回歸”。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中國傳教兩千年之后,終于等到了“回歸”。事實上,今天的我們也不太記得佛教是一個外來宗教、一種外來文化。大家已經習慣把佛教當作中國的傳統,認為日本佛教藝術的“回歸”是名至實歸。
雖說日本佛教源自中國,但是由于兩國的地域、體制、文化的差異,佛教的發(fā)展終究兩樣。如果我們抱著“文化宗主國”的心態(tài),認為日本佛教藝術不過是我們唐宋的“傳統套路”,那未免妄自尊大;如果抱著膜拜“他者文化”的心態(tài),又未免妄自菲薄,最好的角度可能是通過醍醐寺的佛教藝術,欣賞中日佛教的“似與不似”。這不僅是欣賞東渡扶桑的密宗藝術,更是重溫中國佛教藝術的好機緣。
木雕佛像:豐富繁復VS簡潔刻板
此次展覽的重頭戲是木雕佛像。隋唐時期,佛教昌盛,佛像的材質多為金屬和石材,隨后的戰(zhàn)亂時期,金屬被融作兵器,自宋代開始才大量使用木材雕刻佛像。日本并不盛產金屬和石材,從飛鳥時代(中國的隋唐時期)就大量使用木質,日本的雕像大多采用當地常見的木材:松木、杉木、櫻花木、柏木等。這是中日佛像材質上的“似與不似”。
日本佛像雕刻技法模仿中國唐宋之風,但是中國的佛教早期歷經“三武一宗”的四次“滅佛運動”,佛像的風格斷代明顯,早年的精品佛像大多流失殆盡。日本佛教除了明治初期的“毀佛滅釋”之外,并無深重劫難,因此佛像風格傳承有序,歷代的精品佛像也大多存留至今。這是中日佛像歷史的“似與不似”。
中國的佛像造型立體、層次豐富、形象飽滿,一刀一劃盡顯隋唐的氣勢和宋明的雅致,相比之下,日本佛像略為單薄、刻板,處處可見模仿者的匠氣和島國的拘謹。我們在展覽中,可以看到中日木雕佛像在造型風格上的“似與不似”。
此次展覽的日本國寶“虛空藏菩薩立像”面相飽滿、肢體豐盈、衣紋充滿動感,頗有唐宋佛像的大氣蓬勃與精致生動,但是面相依然有區(qū)別,此尊“虛空藏菩薩立像”有著日本木雕佛像典型特征:耳朵單薄,耳廓闊大,臉部圓潤,細眉長目,眉毛的線條平穩(wěn)過渡到鼻梁,直至鼻尖,這些都是日本平安時代以前的木雕佛像的典型特征。
虛空藏菩薩立像,木雕彩繪,平安時代。
相比起唐宋的精品木雕佛像,日本木雕佛像的刀法比較刻板,齊整勻稱,衣紋較淺,肌肉感較弱,關節(jié)出略顯生硬。此次展出的“阿彌陀如來坐像”、“釋迦如來坐像”就是日本木雕技法的代表:螺發(fā)雕刻排列齊整、勻稱,衣紋雕刻簡潔而刀法較淺,佛像的下盤腿部的線條簡單,沒有肌肉感。而中國唐宋的精品如來像的螺發(fā)有一種錯落有致的靈動感,衣紋雕刻的刀法流暢、線條走勢繁復,層次感極為豐富,肢體的肌肉豐盈而有力量感。
阿彌陀如來坐像,木雕彩繪,12世紀
釋迦如來坐像(中),木雕貼金,鐮倉時代
此次展出的重點之一:絹本設色和木雕彩繪的五大明王像,也可看出日本密宗與藏傳密宗、漢傳佛教的“似與不似”。五大明王像的造型風格,介于漢傳佛教的天神武士與藏傳佛教的護法神的之間。
五大明王像之:不動明王坐像,木雕彩繪貼金,鐮倉時代。
藏傳佛教的護法神表情暴怒、猙獰可怖,讓觀者感受到強烈的緊張感、壓迫感與恐懼感,象征著絕對的權威、森嚴的等級和殘酷的懲罰。而日本并沒有那么嚴酷的環(huán)境和森嚴的等級,此次展出的五大明王像,雖然滿臉怒容,腳踏小鬼,但是并沒有藏傳密宗的護法神血口獠牙、手提斷頭,項掛骷髏項鏈的恐怖造型。
但是相比之下,五大明王像又比漢傳佛教的天王武士像更為猙獰陰森。漢傳佛教的天王或力士,就算是忿怒像也會帶著一種克制和內斂,造像的凜然的正氣與端莊的儀態(tài)讓觀者有親近感。
五大明王之:金剛夜叉明王,木雕彩繪,平安時代。
中國人講月滿則缺、水滿則溢,佛教在北魏和隋唐鼎盛一時、風頭無兩,“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隨后遭致四次滅佛運動,寺廟被焚,佛像盡毀。而日本佛教一開始就定位為“鎮(zhèn)護國家”,一千多年來,謹小慎微、步步為營地周旋在天皇、幕府和神道教等勢力中間。哪怕是在明治時代僅有的一次“滅佛運動”中,醍醐寺等重要宗派的祖庭也能全身而退。唐宋的金屬、石頭的佛像早已零落散失,飛鳥時代的木頭佛像卻能夠代代傳承至今。金身、石身都不如繞指柔之身更能保全自身,這是中日佛像歷史的“似與不似”。
編輯:zhuweixu
相關閱讀
景觀設計師解讀:景致獨特的枯山水(多圖)
枯山水又稱假山水,是日本園林獨有的構成要素,堪稱日本古典園林的精華與代表。日本人好做枯山水,無論大園小園,古園今園,動觀坐觀,到處可見枯山水的實例。枯山水之名最早見于平安時代的造園專著《作庭記》,不過這時所言【詳細】
日本園林,小小庭院,源于自然,匠心獨運
日本園林以其清純,自然的風格聞名于世,它有別于中國園林“人工之中見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見人工”!【詳細】
全世界園林分為幾大體系 各有什么特點?
世界范圍內的園林,大致可分為東方園林、歐洲(西方)園林和伊斯蘭園林三大體系。中國和日本是東方園林的代表,歐洲園林以意大利、法國、英國為代表。由于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不同,幾大體系的園林風格迥異、各具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