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離“自行車友好城市”還有多遠?
自行車曾是我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發(fā)展,機動車逐漸取代自行車代步,私家小車普及。再后來,越來越嚴重的空氣污染、道路堵塞也成為城市發(fā)展的一道難題。
2014年年底,廣州提出,將要在公交、地鐵、出租車、水巴以及有軌電車這五套公共交通系統(tǒng)之外,恢復、重建交通慢行系統(tǒng),增加自行車道和步行道路,讓市民可以選擇步行或自行車,到達半小時之內能到達的目的地,減少城市交通的壓力。
民間機構拜客廣州用一年時間調研,《廣州市中心城區(qū)自行車出行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今年6月出爐,從通暢、便捷、安全、舒適和人性化五個角度,調研了海珠、荔灣、越秀和天河四個區(qū)共12條各級道路。結果顯示,廣州如今自行車出行比例比三十年前減少27%,僅為7%—8%。公共自行車不能通借通還、車道不連通、配套服務不足等成為廣州自行車出行發(fā)展的三大制約因素。
自行車出行比例降至約8%
廣州80年代的黑白照中,陣容龐大的自行車熙熙攘攘過珠江的場景曾讓世界震驚。廣州曾經有良好的自行車騎行氛圍,拜客《報告》中介紹,1984年廣州的自行車出行比例是35%,但到《報告》調研之時,自行車出行比例降至7%-8%。
來自廣東工業(yè)大學的綠色出行倡導者阿冰在廣州讀大二,愛好騎著心愛自行車穿梭市區(qū)的大街小巷。她坦言,廣州現(xiàn)在的自行車出行環(huán)境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道路設置不合理,自行車服務不完善,“最讓我想不明白的是,山地自行車不能上地鐵,無法實行交通接駁;租用的公共自行車則保養(yǎng)欠佳,租還環(huán)節(jié)更是不便。走在路上,常常被汽車搶道,或者行人和自行車同道,安全度比較低。”然而阿冰仍身體力行堅持自行車出行。她最欣賞自行車綠色環(huán)保,不會給大氣環(huán)境帶來負擔。
《報告》顯示,中心城區(qū)自行車出行比例中,老城區(qū)整體狀況較好,新城區(qū)卻不盡如人意。其中,荔灣區(qū)平均比例達到18%,越秀區(qū)9.1%,海珠區(qū)以7.2%排列第三。而最為現(xiàn)代化的天河區(qū),自行車出行比例僅為4.3%。拜客廣州的工作人員、調研負責人葉有果解釋,“可以看到,城市路網越密集,自行車的使用率越高。”
“事實上,從目前廣州大力發(fā)展公交交通的背景來看,中心城區(qū)小汽車分擔的道路交通量不多,但占用的道路資源較多,應大力發(fā)展公共交通與自行車出行。然而自行車出行比例越來越少,制約著這種出行模式發(fā)展。”葉有果說。
癥結
自行車道不暢影響騎行
自行車出行比例越來越少,癥結在于道路設施缺乏、停放設施不完善等方面。
《報告》分析,受調查區(qū)域的自行車道占道、被占用等問題普遍存在,且過街缺少自行車道標線。道路設施影響到騎行安全系數(shù),盡管道路規(guī)劃者十分注重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的隔離,但普遍缺少阻車樁,安全系數(shù)低;自行車道人性化設置不夠,自行車與行人共用空間少,為了“趕路”,有的自行車騎上了機動車道。自行車停放也存在車位不多、停車不便、舒適度差等問題。
盡管超半數(shù)受訪者肯定了廣州市區(qū)自行車的出行環(huán)境,覺得出行環(huán)境合格及以上的占64%,但覺得出行環(huán)境很優(yōu)秀的僅6%。市民普遍認為自行車道和自行車保管站兩個方面都亟需改善,過江橋梁配套自行車道,公共自行車系統(tǒng),自行車與BRT、地鐵的接駁也應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自行車道的設置。自行車出行難,車友圈子每年總有一些自行車愛好者在不同城市的騎行中,與機動車沖突而遇難。
去年,拜客廣州引進了一項在國外名為“沉默騎行”的自行車文化活動,在每年5月第三個星期的星期三,騎行紀念在馬路上受傷及遇難的騎行者,以此喚醒公眾對騎行的關注,發(fā)起對自行車出行的一系列反思。在廣州市區(qū)沉默騎行,公交車入站,的士停車上落客,小汽車停在非機動車道,右轉車輛與直行等,都是騎行隊伍必然遇到的問題。廣州的沉默騎行,拜客志愿者舉著“友善超車,請給自行車1.5米”,倡導機動車靠站時,應與行人和自行車,保持1.5米的“友好距離”。
行動
出國“取經”為騎行找出路
拜客廣州主創(chuàng)人陳嘉俊是公益圈子里赫赫有名的“拜客一世”,他和團隊倡導低碳綠色出行,希望廣州也成為“自行車友好城市”。他們時常和市建設局綠道規(guī)劃部門和交警部門等打交道,還曾與兩任市長見面,一起在綠道騎自行車,暢談推廣綠色出行。
廣州去年開始重建交通慢系統(tǒng),“公交/地鐵+自行車/步行”的出行模式是未來的趨勢,也是“自行車友好城市”的標志。但在進行沉默騎行活動時,陳嘉俊困惑:騎行要面對這么多的安全隱患,作為公益機構該怎么倡導?他認為,反觀目前國情,應該尋找他山之石,為廣州騎車難找出路。“如果將眼光放置歐美,他們會怎么做?”陳嘉俊不斷問自己。
今年6月,拜客廣州收到來自歐洲自行車聯(lián)盟的請柬,邀請該機構作為中國大陸唯一民間組織代表,出席在法國南特舉行的世界自行車大會。陳嘉俊為之欣喜,這是與全球各界綠色出行機構暢談的機會,會上,他可以汲取促進自行車文化發(fā)展的知識和經驗,探討如何讓一座城市的自行車出行更人性化,他將此行成為“取西經”。
在去法國南特市前,陳嘉俊特地途經了世界著名自行車友好城市——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荷蘭曾在1971年因交通意外失去超過3000個生命,為此大刀闊斧推行自行車友好政策,其后近40年內自行車使用率躍升到75%,全國1600萬人口,擁有1900萬輛自行車,35000公里自行車網絡和25000個自行車停車場,自行車道長度是廣州所有道路總長的8倍!
“當你在法國南特看見一個老爺爺,在自行車道上高速奔馳,可想而知,這個城市的騎車環(huán)境多么順暢舒適,多么無障礙……”
陳嘉俊說:“探討自行車,并不僅僅關注自行車出行,更深層次是關乎城市、關乎人們生活、城市未來的發(fā)展模式。廣州已經步入發(fā)達城市行列,城市精神和市民對城市生活的訴求也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已經習慣的生活環(huán)境,從中找到讓生活更美好的途徑。”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航拍廣州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沙濕地公園
南沙濕地公園位于廣州市最南端,地處珠江出??谖靼兜哪仙硡^(qū)萬頃沙鎮(zhèn)十八涌與十九涌之間,總面積約10000畝,是廣州市最大的濕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息地之一,也是夏季觀賞荷花荷葉的好去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