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世界濕地日主題——濕地:我們的未來(圖)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tài)系統(tǒng),被譽為“地球之腎”、“天然水庫”和“天然物種庫”。為加強對濕地的保護和利用,1971年2月2日,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濱小城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為了紀念這一創(chuàng)舉,并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1996年《濕地公約》常務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從1997年起,將每年的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并每年都確定一個不同的主題。利用這一天,政府機構組織和公民采取各種活動來提高公眾對濕地價值和效益的認識,從而更好地保護濕地。
2015年2月2日是第19個“世界濕地日”。今年的主題是“濕地:我們的未來”,口號是“加入我們”。
濕地是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領域,不同的國家和專家對濕地有不同的定義。我國科學家對濕地定義是:陸地上常年或季節(jié)性積水(水深2米以內(nèi),積水達4個月以上)和過濕的土地,并與其生長、棲息的生物種群,構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常見的自然濕地有沼澤地、泥炭地、淺水湖泊、河灘、海岸灘涂和鹽沼等。濕地具有很強的調(diào)節(jié)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夠凈化污水,調(diào)節(jié)區(qū)域小氣候;濕地還是水生動物、兩棲動物、鳥類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棲息地。據(jù)統(tǒng)計,全球40%的物種生活在淡水濕地中。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江西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近日,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擔任顧問。本屆專家委員會由來自生態(tài)環(huán)境、氣象、土壤、地理、監(jiān)測、動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的31名專家委員組成,其中外省專家7名。【詳細】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xiàn)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nóng)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
??谑袧竦乇Wo協(xié)會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