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設計”理性闖關
在“洋設計”風行中國、“洋概念”迷亂本土設計師思維的年代,新一代建筑師能否獨創(chuàng)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流派?
當“歐陸風”、“新古典主義”、“后現代主義”等等“洋概念”逐漸被人耳熟能詳、甚至泛濫成災時,中國本土建筑風格與理論又將何時登上世界舞臺?
近日,成立10年之久的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建筑設計總院崔愷工作室正式更名為“本土設計研究中心”。盡管揭牌當天的場面并不宏大,似乎更像是一次內部的小型聚會,但在業(yè)界看來,這或許是一個宣告,預示著新時代中國建筑理論的發(fā)軔與凝結。誰能否認,若干年后,這不會成為一次建筑理論界的大事件?
2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副院長、總建筑師崔愷在接受《中國建設報·中國住房》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此次更名的意義在于“立足理性、明確本土”,深入推進本土設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逐步推廣“以土為本”的建筑創(chuàng)作價值理念,積極探索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建筑發(fā)展之路。
從環(huán)境出發(fā)
由崔愷親自擔綱主任一職的本土設計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車公莊大街,穿過體量龐大的院辦大樓行至大院深處,可見一棟質樸的紅磚小樓。攀爬上樓外加建的狹窄鐵梯,就走進了崔愷及其團隊的工作空間。
這里沒有富麗堂皇的裝修,地面是水泥的,墻體是白灰的,混凝土打造的橫梁以原始狀態(tài)裸露在頭頂,沒有隔墻的空間用無數擺放建筑模型的巨大鐵架分割開。“開放、原生態(tài)”,是這座老樓改造的設計精英工作場所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或許也正是這個團隊核心價值觀的最好體現。
在這樣的工作環(huán)境中,誰說設計師不會迸發(fā)出原創(chuàng)的靈感?
事實上,在當今中國建筑設計界,注重地域性、民族性、場地觀的設計師并不少,他們的許多作品也在國內外引起過廣泛關注,獲得過普利茲克獎的王澍就是明證。
不過,注重新時期本土建筑理論探索和研究的并不多。
盡管早已成為中國建筑設計大師,并有西安阿房宮凱悅酒店、北京外研社大樓、安陽殷墟博物館等許多成功的設計作品,但是直到2009年,歷經多年實踐積累后,崔愷才首次提出“本土設計”概念。
何為“本土”?雖然一詞多意,但其最基本的解釋,還是指“以土為本”。
因此,在崔愷看來,“本土設計”的含義是指“以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為本,設計出呈現不同特點的建筑”。也就是說,“建筑設計要接地氣”。“我認為,只要設計的出發(fā)點來自特定的場地、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氣候條件,那么都應該算作本土設計的范圍,這并不是一個很高的標準,而是一個基本的價值觀。”
而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大師程泰寧的理解中,“本土設計”的核心,就是對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與精神環(huán)境——的理解和尊重。“環(huán)境蘊育著自然與人文資源的‘代碼’,設計師需要去思考、發(fā)現和表達。”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fā)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fā)布建筑設計新規(guī) 釋放建筑創(chuàng)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guī)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guī)劃國土委發(fā)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guī)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guī)則(修訂稿)》)。據悉,《規(guī)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