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重建之爭 就讓遺址靜靜地爛掉?
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這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圍繞圓明園是“存”還是“修”的爭議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據(jù)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回憶:周恩來曾對他講有條件時可重建圓明園。但曾任新聞出版署署長、浙江省省長的周建人也在《北京晚報》載文指出,“周總理曾當面囑咐我:雷峰塔萬萬不能重造。魯迅曾經(jīng)寫過文章,說雷峰塔的倒掉象征了婦女的解放,你有權(quán)阻止它的重造”,“我們的經(jīng)濟建設任務還十分繁重,修繕古跡文物應該有所選擇,要有利于教育人民,團結(jié)人民……圓明園目前不宜重造”。
自此,關于圓明園問題的“整修派”與“廢墟派”基本形成,圍繞“存”與“修”展開的學術辯論也在各媒體的普遍關注中拉開帷幕。
1583人簽字的整修倡議書
已故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原黨委書記,建筑學家汪之力,早在1980年圓明園被毀120周年之際,便牽頭起草了《保護、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的倡議書》,號召對圓明園進行保護、研究和整修。在倡議書中,汪之力寫道:“我們有志氣、有能力,在帝國主義破壞的廢墟上整修、重建圓明園這一優(yōu)秀的歷史園林,使其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做出貢獻。”倡議書后附有來自建筑界、城建界、園林界、文物界、歷史界、文學界、藝術界及其他社會各界的專業(yè)人士簽名,共計1583人。
同年12月,《人民日報》以讀者來信的形式高調(diào)質(zhì)疑“整修”的合理性:“我國近十億人口,現(xiàn)在還很窮,問題成山,需要大量經(jīng)費解決。”這在當時是頗有代表性的一種觀點,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復圓明園的歷史也被人重新提起。
時隔半年,圓明園管理處和當時正在籌建中的“中國圓明園學會”也以讀者來信的形式,對是否重建一事做出回應,稱:“是逐步整修,不是馬上復原”,“整修圓明園是可能的”。據(jù)悉,當時曾有專家估計,重修圓明園需1.6億元、耗時10年。
在當時的各種的爭論聲中,圓明園的遺址依舊靜靜荒廢著,而與此同時,各種利益群體則在覬覦著這個占地達5200畝約合600個足球場面積的巨大遺址。跑馬場、圖騰園、野生動物園、水上摩托艇、兒童游樂場、西洋樓前抬花轎……商品社會下的各種產(chǎn)物在圓明園內(nèi)如雨后春筍般迅速萌生。一些近在海淀,遠至門頭溝龍泉鎮(zhèn),甚至內(nèi)蒙古的單位及個人,紛紛找到圓明園管理處搞“聯(lián)營”。圓明園作為一處具有歷史記錄意義的園林遺址,在各種商業(yè)化的訴求中,越發(fā)被建設得不倫不類。
貫穿90年代的學術之爭
整個90年代,“整修派”和“廢墟派”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辯論?!度嗣袢請蟆贰ⅰ豆饷魅請蟆?、《讀書》、《北京晚報》、《中華讀書報》、《首都博物館叢刊》等專業(yè)期刊都發(fā)表了各種觀點。
其中,著名建筑學家葉廷芳曾在人民日報發(fā)表文章《美是不可重復的——圓明園遺址前的嘆息》,文中尖銳指出:“圓明園廢墟已經(jīng)永遠是一切愛好和平的人們莊嚴的憑吊之地。然而一些目光短淺的急功近利者,他們連聽一聽社會聲音的耐心都沒有就貿(mào)然開始了圓明園的‘修復’工程,果然,僅僅幾年工夫,圓明園內(nèi)帆船點點,綠樹叢叢,歌聲笑語,鼓樂喧天,甚至在‘西洋樓’前抬起了‘花轎’,把象征國恥的重要文物變成了生財不息的搖錢樹。”
此時反對重建的“廢墟派”已不再將理由局限于重建的經(jīng)費問題,而是擴展到文化學以及美學角度,這無疑使關于圓明園的爭論具備了更多的專業(yè)性。后據(jù)相關人士透露,因為反對復建圓明園,葉廷芳還因此遭受過“人身攻擊”。
與此同時,“整修派”內(nèi)部關于具體修復多少的爭論也一直在進行著,主張全部重建圓明園的人士只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人還是主張部分整修。在他們的計劃中,已經(jīng)成為圓明園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樓遺址廢墟也應該保存。但盡管內(nèi)部存在爭論,也并不影響他們面對“廢墟派”時的一致,那就是至少要復原圓明園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這種有關圓明園是否應該整修,整修到何種程度的爭議,直至2000年《圓明園遺址公園規(guī)劃》正式提出之時,也并未完全止息。
2010年,葉廷芳就反對整修一事再次發(fā)表文章《圓明園的美不可重復——復建是另一次劫難》,文章中寫道:“昔日皇家園林的圓明園已經(jīng)被人殺死了,再也不可能復活了!但她的亡靈已涅槃出新的生命,這就是文物的生命。如若把已被毀壞的物件修復了,等于把文物的生命又殺死了,這無異于圓明園的再一次遭劫!美是不可重復的。生前的圓明園乃是中華民族五代能工巧匠的智慧的產(chǎn)物,還有151年(1709始建到1860年被燒)國家巨額財力的付出。對于一個自強的民族來說,記住恥辱,比懷念輝煌要有意義得多。”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2016梁思成建筑獎揭曉 中馬兩位建筑師獲獎
5月17日,被視為建筑界最高獎項的2016年“梁思成建筑獎”揭曉。【詳細】
南京明城墻遺址景觀工程初現(xiàn)規(guī)模
4日,位于秦淮區(qū)酒精廠路的明城墻遺址景觀改造項目基本完成。【詳細】
梁思成手稿折射中國古建筑保護之路
1937年,梁思成赴山西應縣,對有近千年歷史的佛宮寺木塔進行了第一次學術測繪。79年后,一座根據(jù)梁思成手稿制成的應縣木塔模型矗立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內(nèi)【詳細】
南京建石頭城遺址博物館 有償征集相關歷史資料
南京正重點打造石頭城遺址公園,其中古清涼臺石頭城遺址博物館位于清涼山的最高處。為了充實豐富歷史資料,昨天清涼山公園管理處向市民征集老照片以及歷史文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