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花”(scented flowers)一語,并非植物學或園藝學上對花朵的正式分類或嚴謹?shù)膶W術(shù)用語,而是通俗化的歸類稱呼。哪怕是原生于東南亞印尼,體型為全世界最大,但其味道實則令人難以忍受的“萊弗士花”,它的腥膻臭味也可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異香”,依然有蜂蝶昆蟲被它的獨特氣味所吸聚而回繞周旁。唯甚多種類的花朵皆蘊藏有“油細胞”,會不斷的分泌出芳香油,或是在新陳代謝之過程中產(chǎn)生具濃郁芬芳氣味的成分,散發(fā)出沁人的香味,深受人們喜愛。此等香味濃烈的花卉,分布極為廣泛,各地均有栽培,春夏兩季常是它們盛產(chǎn)的季節(jié),單是臺灣即有數(shù)十種之多,而究竟有多少種則因每個人對香氣的感受程度不同,致難有明確的界定。同樣的一種花,或許有人認為僅屬清淡,有人卻會覺得香氣過于濃重以致無法忍受,還曾有人因鄰居栽植的“夜來香”味道重得致其失眠而引發(fā)紛爭。雖然,就大部分人而言對于花卉當是“寧可愛其香”了,由于各人對嗅覺的敏銳度和可承受度俱不相同,因而難免會影響其對不同種類香花的差別喜好程度!
一、紫羅蘭(Stock,學名為Matthiola incana)
紫羅蘭與花椰菜、青花菜、高麗菜…等同屬十字花科(Cruciferae),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綠中帶白的葉片呈狹長狀。花朵綻開于枝梢,有單瓣與重瓣之分,花色則有紫、紫紅、紫藍、粉紅、白…等多種,都能散發(fā)出清香怡人的芬芳香味,適合作為盆栽或于花壇中栽育。原生于地中海沿岸的紫羅蘭,于歐美地區(qū)及日本俱甚常見,在臺灣地區(qū)的栽培尚不普遍,唯從另一角度觀之,它則深具有可待開發(fā)的空間;另則有一種和三色堇、香堇菜同屬堇菜科(Violaceae)的植物—Violet,中名亦譯作紫羅蘭,常被茶商用作為紫羅蘭花茶的材料,然則兩者有別,不宜混淆。
通常,紫羅蘭的植株在葉片生長逾10片以上時,株體便已足夠茁壯,倘又能適逢15~20℃的長穩(wěn)低溫期,則能發(fā)育成花序既長、且花朵排列緊密的優(yōu)良產(chǎn)品,而在氣溫常年暖和的地區(qū)紫羅蘭反而不易長成。臺南區(qū)農(nóng)業(yè)改良場曾突破氣候上的限制,采用品質(zhì)良好之紫羅蘭19個切花種品種和6個盆花種品種,于初秋時分擇128格穴盤試種20天,再將祇有6~8片葉片的苗株移入設(shè)定溫度為10℃的生長箱2至4周,之后又移植到溫室內(nèi)或花盆中,兼以生長素噴施,從而育成了可在臺灣秋、冬季節(jié)自然開花的早生種紫羅蘭,較其正常的花期提早約莫10~15天,莖部與花序也皆可栽育得比原生種為長。
若在10月時,甫以盆花品種配合紫羅蘭的苗期,藉由低溫處理生產(chǎn)高品質(zhì)盆花,則恰好可于春節(jié)前上市于盆花市場,獲得最佳的經(jīng)濟利益。應(yīng)用類似的技術(shù)也可延長紫羅蘭產(chǎn)期,使其延至晚春的較高溫季節(jié)生長。富含香氣,以紫色為主又頗艷麗的紫羅蘭,正如同熏衣草一般的廣受大眾喜愛,倘能更普遍的推廣種植,必能一躍而為新興的花卉。
二、山黃梔(Gardenia,學名為Gardenia jasminoides)
黃梔花是屬于茜草科(Rubiaceae) 、黃梔子屬( Gardenia )的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有梔子花、黃梔子、雀舌花以及林蘭、木單、鮮支、越桃等,種類繁多,近約百種,在我國計有7種,山黃梔則為其中的一種。山黃梔的株干高約2至4公尺,分布華南、中南半島、日本和臺灣,于全臺灣低海拔山區(qū)的向陽山坡或闊葉樹林中均常見到野生之山黃梔,另于公園、庭園及校園亦常見到以人工栽植者,并適合作為盆栽、盆景及綠籬、庭園之露天栽培。黃梔樹在我國古時即被視作是高經(jīng)濟性植株,其花果根葉俱有用途,司馬遷著之《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載有“……千畝梔茜,其人與千戶侯等……”之語句,不難想知黃梔樹確屬價值匪淺之作物。現(xiàn)今臺灣地區(qū)的黃梔花盛產(chǎn)地系以桃園縣之山坡地和彰化縣田尾鄉(xiāng)為主,主要是作為造園、造景與推動公共工程時美化環(huán)境之用。
山黃梔的葉片呈對生狀,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銳尖,兩面光滑,近于無柄,托葉基部合生成鞘筒狀;于仲春至初夏的3~6月時段開花,花為傘型花序,花形系呈單瓣之貌,乃自細小的枝椏開出白色花朵,為3~4朵腋生或頂生,花瓣則有6枚,清香撲鼻,曬干后尚可當作花茶香料,故頗受園藝界之喜愛,花謝時漸轉(zhuǎn)為乳黃色,為中國典型香花植物之一;秋、冬時可結(jié)成長橢圓形的漿果,果有五棱,果皮成熟后呈橘黃色,常吸引白耳畫眉、綠繡眼、繡眼畫眉和白頭翁等鳥類前來啄食,果實含黃色素(crocin),因得作為黃色染料遂被取名“黃梔”,且可加工制成食用色素,也可供作藥材。山黃梔的花香味,實乃因其蘊涵的benzyl-acetate、linalool-acetate與anthranylic-methylester等精油成分散發(fā)出來的。邇來,以香花植物的花卉制作成花茶、花水備供酌飲浸泡之自然療法甚告風行,而黃梔花正是業(yè)者極愛選用的香花植物之一。
耐旱性頗佳的黃梔花,生長適溫范圍為22~28 ℃,適合于高溫濕潤和日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環(huán)境,植地的土壤以稍帶粘性的壤土為佳。本性強韌的黃梔花發(fā)根力強,一般的繁殖系以扦插法為主,亦可用播種法及壓條法繁殖。扦插法得在3~4月的春季或9月的初秋季節(jié)行之,擇選長約20公分、直徑約1公分,生長良好枝椏,斜插于花床并經(jīng)妥善遮護,約經(jīng)一個月便可發(fā)根,俟扦插成活后翌年即可移植本圃;播種法往往于9、10月為之,雖可獲得較多量的子代,但因需等2、3年方會開花,以致除了育種、采種之外不常使用;壓條法則適合于春季俾有較高的成活率,1至2年后植株就可長出茂盛娉婷的花朵,花期完后宜修剪過于叢密雜亂或枯萎零弱的枝條,并于秋、冬季節(jié)施行追肥和進行換土,以便促進翌年的蓬發(fā)興茂。
三、含笑花(Banana shrub,學名為Michelia figo)
含笑花為木蘭科(Magnoliaceae) 、含笑花屬(Michelia)之常綠性灌木或小喬木,別名含笑美、笑梅、含笑梅或香蕉花,最后一個別名乃肇源于其濃郁厚重的香味略似熟透的香蕉,英文之Banana shrub又直譯為香蕉灌木,但其實含笑花株和香蕉樹兩者在植物分類上相去甚遠。它比較適合于pH值為5.0~5.5的微酸性土壤,株體高約1~2公尺,莖干因有微小的疣狀突粒故略顯粗糙、樹皮呈灰褐色,花芽、幼小枝椏上和葉背中脈長有黃褐色的細絨毛;革質(zhì)光滑、全緣互生狀的葉片為橢圓形或卵形;直立狀的花朵系單生于葉腋,于3~5月盛開,花徑約2~3公分,乳白色或淡黃色的花瓣通常為六片,花瓣常微張半開,又常稍往下垂,呈現(xiàn)猶如「美人含笑」似的欲開還閉之狀,在大陸四川和鄰近省分則因其花苞似梅而稱作「含笑梅」。
在我國,含笑花古來即為眾人熟稔喜愛的香花植物,宋賦——《含笑賦》序中曾撰曰“……南方花木之美,莫若含笑;綠葉素榮,其香郁然……”。蓋其氣味香醇濃久卻不濁膩,并且也是極佳的天然香料,得用以軋煉出芬芳的香油,尚可采摘其花卉供作為制茶時佐用的香料。含笑花屬內(nèi)之植物近約有50種,其性較不耐寒,故大都散布于亞洲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理區(qū),而我國原產(chǎn)者即多達三十余種,主產(chǎn)于南方各省諸如江西南部、廣東、福建以及臺灣一帶之山坡地,野生型態(tài)者多半混生于南方的闊葉樹林中。現(xiàn)臺灣全省各地均有栽種,但多半集中于桃園、彰化、埔里與臺南,以盆栽銷售為主,庭園造景次之。在園藝用途上主要是栽植2~3公尺之小型含笑花灌木,作為庭園中備供觀賞暨散發(fā)香氣之植物,當花苞膨大而外苞行將裂解脫落時,所采摘下的含笑花氣味最為香濃。
含笑花可用扦插、高壓法和嫁接法等方式繁殖。扦插法宜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之,可取猶未發(fā)出新芽、但留有3~8片葉子之木質(zhì)化枝條或頂芽約15公分,于插穗基部沾附發(fā)根素插置于沙質(zhì)土壤上,另予適當遮蔭及保持環(huán)境濕潤,約2~3個月即可生根,再于翌春移植;高壓法系最適合于開花之后、即于4~5月間行之為最佳,若是選擇株齡為2~3年之壯碩枝條進行土壓,則經(jīng)3~4個月即可生根;較不被業(yè)界常用的嫁接法,宜在5~6月間實施,常是以木蘭作為砧木,成活之后可快速生長。根部肥厚多肉的含笑花,不耐移植,若實在必須進行移植時宜多帶土球,而植株的修剪、整型則是以越冬之前為宜。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hao543.cn